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

2014文憑試卷一簡評

考核課題:



雖然熱門課題如兩漢戚宦再次倒灶,但整體而言本年度考核的課題仍非難以想像。必答題貞觀治世與孫中山兩課,都應該是考生較為熟悉的課題,特別是不少人預計唐初治世會出現於選答題中。


選答題方面,
甲部首次打破昔日秦漢隋唐必出一題的慣例(2012年唐為必答,漢出現於選答;2013秦經濟為必答部分,唐地方勢力則為選答),幸仍維持宋元明清出一道題的傳統,加上該題較淺,考生應不會感到難以應付。另外兩題為先秦及魏晉士族,都並非冷門範圍(沒有重出清初民族統治政策),可見考評局依然有考慮到均衡與考生能力的不同條件。

乙部的穩定性更高,向來少受必答題的影響,分別在晚清、民國、中共三個時期各出一題,符合預期。除了第六題問及國共1946-1949內戰較為出人意料外,其餘課題均為大路之選,亦無跨課題考核(必答題則小試牛刀),有利於專攻任何一時期的考生。


分數分配、出題資料:

先從試卷分數分配方面而言,在六道選答題中,歷屆試卷分配如下:
練習卷:除了5+10+10 ?+?+15均為兩條外,10+1525分題各一。
2012年:410+1516+4+15125分,並無5+10+10
2013年:兩條10+15、兩條?+?+1515+10+10125分。
2014年:3?+?+1515+4+6+10110+15125分。

5+10+10的分配是始自最初的想法,在樣本試題中出現的比例也很高,但隨後已經不成主流,情況或與10分題字數較少,難以分辨高低有關。總的來說,出現15分論述題為近年主流,由10+15轉為?+?+15其實有利於考生的時間運用,能有助考生獲得更高分數。至於25分題則為高考年代的盛行產物,文憑試卷二亦多出現,在卷一試卷每年均有一題,也很穩定。


在出題資料方面,仍與往年相若。資料的選材保持多元化,除了一般的文字外,也有數據、漫畫、地圖等。當然,本年的選答題分題比往年多,不少資料用作分題之用,如填充。資料的內容亦絕不冷門,如必答題中道及唐太宗與諫臣關係,教育局提供的資料包原本有《劍橋中國史》指太宗有意營造明君印象等評論,卻採較為普及的《貞觀政要》、第5題的勢力範圍圖及門戶開放政策漫畫一眾教科書均有,而且一目了然。最後一題文革評論其實也是選材自連浩鋈先生的論著,該書早已上載在教育局網頁作參考。


出題形式、難度:

從設問形式而言,本年頗有變化,尤見於必答題中。以往的必答題甲、乙兩課有著一定關連,以供最後分題之用。本年度必答題乙部課題以孫中山為中心,資料三、四紀錄其辛亥革命前作為,資料五卻問首次國共合作,令昔日必答題的論述題可參考資料一至四的特色不再,而且是首次在必答題中設跨課題設問。觀其設問內容,也可證明甲、乙部不再要求緊密關連,以致未來的配搭選擇更為多變。這種方式並非個別事件,蓋2016年中史科必答題由50分改為25分,而教育局所上載的樣本試題也有這種傾向,故2015試題很有機會持續,以作銜接。從貼題的角度,這固然是不利考生,但其答題難易度的確有望轉淺,未必是有弊無利。應考2015年文憑試的同學實應仔細研究2016年的樣本試題。

選答題的論述題深度變化不大,保留不少背書題,但主因題則更頻繁地出現主因二選一的形式。這點早便說過是大勢所趨,目的是為了逼使考生在回答選擇甲原因的同時,要說明不選擇乙的理據,改善考生駁論薄弱的問題。另外,由於本年度細分題出現次數增加,加上以填充、背書等為主,而非分析,變相整體難易度變得較淺,甚至有將文憑試稍為「會考化」的傾向,但卻未必是未來潮流。


本年雖說為數不少的提供資料是與細分題有關,但資料數量不見增加,仍維持在主要兩項資料的格局,也就是說考生在論述題中花於審讀資料的時間較少,理應能寫出比以往完滿的答卷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