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

大學中史:港大、中大、浸大中史課程簡介

文憑試即將放榜,考生亦紛紛為大學聯招(JUPAS)的選科作準備,本文特意為各大學的中史課程提出簡介。當中,以港大、中大、浸大的歷史課程較為聞名,故納入本文的討論之中。另外需要說明的是,本文作者為港大學生,對中大、浸大歷史系的認識相對較淺,所論或有錯誤之處。



大學制度與主修:

在眾多大學中,唯有香港大學是將中史與歷史分拆(中史置於中文學院(school of chinese),而歷史系置於(school of humanities)之下),換言之學生可選擇主修中史而所修讀的課程而世界歷史無關,而其他大學的歷史系均以世界歷史為中心,中國史只佔其中一部分。

而收生形式也對主修途徑產生影響。香港大學文學士素以統一招生形式收生,即學生可於大學時才自由選定主、副修科目。為了適應334學制,浸大亦走向學院化,以學院式招生,讓學生探索一年後才決定主修科目。至於中文大學,則維持不變,讓文學院各系依然獨立成科,如歷史系為JS 4056,入讀後理論上便不能放棄修讀歷史。

另外,由於港大文學院成立已久,可供主修的科目亦有逾二十個之多,故中史的主修人數較少。有見及此,中文學院提供了稱為「中國文史」的主修及副修選擇,即所需的學分可由「中國語言文學」及「中國歷史文化」兩個本來可以獨立主修的科目中獲得,更顯彈性。


課程特色比較:

從宏觀的角度分析,獨立成科的港大中史所提供的中史課程自然最豐富。不計畢業論文的話,三所大學設有的中史課程數量如下:
香港大學:38個,當中11個為初級課程,27個為高級課程,不設香港史及台灣史。
中文大學:25個中國史(包括台灣史),另有8個香港史。
浸會大學:20個中國史(包括台灣史,不包括中國與他國關係史),另有2個香港史。

至於院校的課程側重點亦各有不同。香港大學以古代史為主,僅有一個初級課程是以二十世紀為中心。但古代史的完整程度則最為理想,除了秦漢至清代的斷代史燦然大備(中大只有秦漢史、明史、清史,浸大無古代斷代史),專題史的課程亦有深有淺,可供學生視乎能力選讀。另外,港大中史相對較為重視政治史,斷代史便以政治部分為中心,專題史亦有政制史、法制史、考試史、史學史等。

相比之下,中大、浸大以世界歷史為基本視角,有不少比較式的課程,則為港大中史所缺乏,有興趣的港大學生應於港大歷史系中尋覓。而且,受到西方模式影響,兩校研究中國歷史的角度也不如港大般傳統,如婦女史、家庭史、飲食史等,港大近年始有物質文明史、花卉史等,急起直追。中大與浸大也有數個明顯不同的傾重點,如中文大學的香港史較多,浸會大學對近代中國著力尤多(該校亦有中國研究等課程),也很留意各國間的關係。最後,中大對考古、公眾歷史都很關注,其餘兩校在這點上似乎相形見絀。


主修要求與學分:

有關這點,只要將三所院校的主修要求列出,便一目了然:
港大:
1. 一年級必修科目:於課程編號CHIN 12XX(共有9個)中任讀其一(6學分)
2. 一、二年級初級課程:18學分
3. 三、四年級高級課程:42學分
4. 畢業論文:6學分

中大:
1. 學院課程:一個歷史必修科,再從十二個課程中任選其二(9學分)
2. 六個歷史系必修科目(18學分)
3. 十五個選修科目(45學分)

浸大:
1. 九個必修科目(27學分)
2. 主要選修科目:共有三個範圍,各自提供三選一,即共選讀三科。(9學分)
3. 六個選修科目(18學分)
4. 畢業論文(6學分)

首先必須指出的是,港大文學院課程大多均為每科佔6學分,與其他院校3學分不同。從上可見,港大的主修要求是最低的。不計畢業論文的話,只要求主修生共讀11門課程,比起中大的24門、浸大的18門都來得少,更另論上述的「中國文史」主修了。加上,港大中史並無必修科,所謂的必修科為九選一,並不為難。在主修所需課程最少以及提供課程最多的情況下,學生能以興趣、能力、編排時間表為標準選擇,最為自由(只是,由於主修的同學少而課程數量多,經常造成小班教學,或主修生之間不會經常一起上課的情況,也有人認為影響了認識朋友的機會)。

當然,造成這點的主要原因是港大文學院的兩主修制度,提供很彈性的選擇予學生,如中大專為歷史專科,故該系學生大部分學分都置於該科,就有廣博與專精之別了。


師資方面,個人選讀的中史課程不少,認為港大的實在不錯,圖書館的藏書亦頗豐。授課語言方面,基本上都是廣東話,但部分熱門課程(如秦漢史等)大陸學生報讀較多,若比例很重的話,不少老師會改以雙語教學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